论调审分离之调解模式构建/叶文炳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4 08:53:11   浏览:896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论调审分离之调解模式构建

叶文炳


现代法治社会中,法院成了社会关系的交叉点——各种冲突在这里汇集,这就给法院扮演
调停“中间人”角色提供了前提条件,这种调节方式借助中立的法官之公信力,尊重纠纷
当事人处置自身权利之愿望,为公权与私权之最佳结合,既能定纷止争,又可节社会资源
,实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法院调解这种司法制度在我国
如鱼得水,她不仅能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而且越来越发挥无可
代替的作用,但由于我国曾经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制度以及对法治的相对忽视,法院调解制
度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计划经济的烙印,具有强烈的职权主义特点。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
进行,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和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法院调解制度在实践中日益暴露
出它的局限性和诸多弊端,严重阻碍了其作用的发挥,笔者就现行法院的调审合一制度的
弊端和如何重构略陈管见。
一、现行法院调解制度的情形
法院调解,亦称诉讼调解,它是是指对民事案件在人民法院审判组织主持下,诉讼当事人
双方平等协商,达成协议,经人民法院认可,以终结诉讼活动的一种结案方式。其包含两
层意思:一是指一种诉讼活动,人民法院的审判组织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对当事人进行法
制宣传教育和思想疏导工作的活动;二是指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进行诉讼活动
,行使审判权,审理结案的一种方式。法院调解具有特殊的司法救济价值。首先,它能够
及时、彻底地解决民事权益争议,保持双方当事人的团结与合作;其次,它有利于提高办
案效率,减轻当事人的讼累和法院负担;再次,它有利于增强当事人和群众的法制观念,
预防纠纷,减少诉讼。因此其广泛地在民事审判实践中适用,并为日本、德国、美国、
英国等国家所推崇(有的国家称之为诉讼和解)。
中国古代,宗法制度决定了私权概念缺乏。在追求和谐人际关系为主流伦理观的传统社会
中,国家视民事纠纷为“细故”小事,甚至认为最好的统治状态就是“无讼”。农业社会
老百姓之间血缘地缘关系枝蔓纠结,私权纠纷自有“中间人”出面调停排解,于是,“调
解”就这样土生土长而且枝繁叶茂起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根植于民间土壤中的各种
形式的随意性调解逐渐被一些有组织的既定式的调解所代替。
在新中国建立后我国调解制度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抗日战争时期马锡五审判
方式就确立了“调解为主”的方针,后历经了六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具有浓郁的中
国特色,在国际上被誉为“东方经验”。这时期司法实践中,法院审理的民事案件半数以
上是以调解方式结案,是法院运用的最多的一种处理民事诉讼的结案方式,1982年《中华
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规定民事“十六字方针”中强调民事审判要以“着重调解
”,断而将我国法院调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并适用范围十分广泛,除特别程序、督促程序
、公示催告程序和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外,包括无效民事行为在内的其他民商事案件都
可以以调解方式解决。然而就在这时候也出现了调解带来的一些问题,无效民事行为中包
括违反法律的禁止性、限制性规定及损害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原则的民事行为,对这类本
应当予以追缴或民事制裁的案件也适用调解,法院调解开始了现了“和稀泥”,给人一种
不依法执法的印象;第二阶段,法院调解出现了一些被认为“不执法,和稀泥”现象后,
全国迎来司法改革的浪潮,随着“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法官们的注意力一窝蜂地转向了
庭审,调解也随之被过分忽略,这时期的主审人员对案件没有特别调解压力和愿望;第三
阶段,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诉讼活动也无限制扩大,一时间似乎通过诉讼可
以解决一切纠纷,一切社会矛盾,可以包打天下,在社会开始盛行,这样的后果就是诉讼
急剧上升;再加上法院强调庭审判决,致使法院判决数量的增多,执行难日益加剧,特别
是在全国上下投入巨大的司法资源解决执行难效果并不是很明显,案件又不断上升时,“
公正和效率”成了法院努力的方向,调解也成了解决问题最直接的方法,各地法院纷纷加
强调解工作,有的地方还把调解率作为考核指标;另一方面错案追究制度的逐步实行,更
使法官们对调解偏爱有加。也正因为如此,违背意愿的调解在现行调解制度无约束下也逐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13年3月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1次会议、2013年3月18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1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4月4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二○一三年四月二日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13年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1次会议、2013年3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1次会议通过)



为依法惩治盗窃犯罪活动,保护公私财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现就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 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

在跨地区运行的公共交通工具上盗窃,盗窃地点无法查证的,盗窃数额是否达到“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应当根据受理案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确定的有关数额标准认定。

盗窃毒品等违禁品,应当按照盗窃罪处理的,根据情节轻重量刑。

第二条 盗窃公私财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数额较大”的标准可以按照前条规定标准的百分之五十确定:

(一)曾因盗窃受过刑事处罚的;

(二)一年内曾因盗窃受过行政处罚的;

(三)组织、控制未成年人盗窃的;(四)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期间,在事件发生地盗窃的;

(五)盗窃残疾人、孤寡老人、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

(六)在医院盗窃病人或者其亲友财物的;

(七)盗窃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

(八)因盗窃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三条 二年内盗窃三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多次盗窃”。

非法进入供他人家庭生活,与外界相对隔离的住所盗窃的,应当认定为“入户盗窃”。

携带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盗窃,或者为了实施违法犯罪携带其他足以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的器械盗窃的,应当认定为“携带凶器盗窃”。

在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盗窃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的,应当认定为“扒窃”。

第四条 盗窃的数额,按照下列方法认定:

(一)被盗财物有有效价格证明的,根据有效价格证明认定;无有效价格证明,或者根据价格证明认定盗窃数额明显不合理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委托估价机构估价;

(二)盗窃外币的,按照盗窃时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或者中国人民银行授权机构公布的人民币对该货币的中间价折合成人民币计算;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或者中国人民银行授权机构未公布汇率中间价的外币,按照盗窃时境内银行人民币对该货币的中间价折算成人民币,或者该货币在境内银行、国际外汇市场对美元汇率,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进行套算;

(三)盗窃电力、燃气、自来水等财物,盗窃数量能够查实的,按照查实的数量计算盗窃数额;盗窃数量无法查实的,以盗窃前六个月月均正常用量减去盗窃后计量仪表显示的月均用量推算盗窃数额;盗窃前正常使用不足六个月的,按照正常使用期间的月均用量减去盗窃后计量仪表显示的月均用量推算盗窃数额;

(四)明知是盗接他人通信线路、复制他人电信码号的电信设备、设施而使用的,按照合法用户为其支付的费用认定盗窃数额;无法直接确认的,以合法用户的电信设备、设施被盗接、复制后的月缴费额减去被盗接、复制前六个月的月均电话费推算盗窃数额;合法用户使用电信设备、设施不足六个月的,按照实际使用的月均电话费推算盗窃数额;

(五)盗接他人通信线路、复制他人电信码号出售的,按照销赃数额认定盗窃数额。

盗窃行为给失主造成的损失大于盗窃数额的,损失数额可以作为量刑情节考虑。

第五条 盗窃有价支付凭证、有价证券、有价票证的,按照下列方法认定盗窃数额:

(一)盗窃不记名、不挂失的有价支付凭证、有价证券、有价票证的,应当按票面数额和盗窃时应得的孳息、奖金或者奖品等可得收益一并计算盗窃数额;

(二)盗窃记名的有价支付凭证、有价证券、有价票证,已经兑现的,按照兑现部分的财物价值计算盗窃数额;没有兑现,但失主无法通过挂失、补领、补办手续等方式避免损失的,按照给失主造成的实际损失计算盗窃数额。

第六条 盗窃公私财物,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三项至第八项规定情形之一,或者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数额达到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百分之五十的,可以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或者“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第七条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行为人认罪、悔罪,退赃、退赔,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情节轻微的,可以不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必要时,由有关部门予以行政处罚:

(一)具有法定从宽处罚情节的;(二)没有参与分赃或者获赃较少且不是主犯的;

(三)被害人谅解的;

(四)其他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

第八条 偷拿家庭成员或者近亲属的财物,获得谅解的,一般可不认为是犯罪;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酌情从宽。

第九条 盗窃国有馆藏一般文物、三级文物、二级以上文物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盗窃多件不同等级国有馆藏文物的,三件同级文物可以视为一件高一级文物。

盗窃民间收藏的文物的,根据本解释第四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认定盗窃数额。

第十条 偷开他人机动车的,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偷开机动车,导致车辆丢失的,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二)为盗窃其他财物,偷开机动车作为犯罪工具使用后非法占有车辆,或者将车辆遗弃导致丢失的,被盗车辆的价值计入盗窃数额;

(三)为实施其他犯罪,偷开机动车作为犯罪工具使用后非法占有车辆,或者将车辆遗弃导致丢失的,以盗窃罪和其他犯罪数罪并罚;将车辆送回未造成丢失的,按照其所实施的其他犯罪从重处罚。

第十一条 盗窃公私财物并造成财物损毁的,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采用破坏性手段盗窃公私财物,造成其他财物损毁的,以盗窃罪从重处罚;同时构成盗窃罪和其他犯罪的,择一重罪从重处罚;

(二)实施盗窃犯罪后,为掩盖罪行或者报复等,故意毁坏其他财物构成犯罪的,以盗窃罪和构成的其他犯罪数罪并罚;

(三)盗窃行为未构成犯罪,但损毁财物构成其他犯罪的,以其他犯罪定罪处罚。

第十二条 盗窃未遂,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以数额巨大的财物为盗窃目标的;

(二)以珍贵文物为盗窃目标的;(三)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盗窃既有既遂,又有未遂,分别达到不同量刑幅度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处罚;达到同一量刑幅度的,以盗窃罪既遂处罚。

第十三条 单位组织、指使盗窃,符合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及本解释有关规定的,以盗窃罪追究组织者、指使者、直接实施者的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因犯盗窃罪,依法判处罚金刑的,应当在一千元以上盗窃数额的二倍以下判处罚金;没有盗窃数额或者盗窃数额无法计算的,应当在一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判处罚金。

第十五条 本解释发布实施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1998〕4号)同时废止;之前发布的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以本解释为准。




































国家科委体制改革司关于印发国家科委《县(市)科技工作达标验收实施细则(试行)》等文件的通知

国家科委体制改革司


国家科委体制改革司关于印发国家科委《县(市)科技工作达标验收实施细则(试行)》等文件的通知
1992年4月6日,国家科委体制改革司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城市科委:
《国家科委关于在全国开展县(市)科技工作达标的意见(试行)》〔(92)国科发改字083号〕已于1992年2月9日发给你们,现将国家科委统一制定的《县(市)科技工作达标验收实施细则(试行)》等有关文件印发给你们,请转发至所属地(市)科委及县(市)人民政府,并认真研究实施。抓好试点工作,推动这项活动积极健康、扎扎实实地在全国开展。
附件:1.县(市)科技工作达标验收细则(试行);
2.县(市)科技工作达标验收评分标准表;
3.科技工作达标县(市)验收申报书;
4.科技工作达标县(市)验收证书。

附件1 县(市)科技工作达标验收实施细则(试行)

一、验收的申报
1.申报科技工作达标的县(市),要对照《国家科委关于在全国开展县(市)科技工作达标活动的意见(试行)》中规定的10条标准,认真自查,并填写《科技工作达标县(市)验收申报书》,由所属地、市科委负责申报,经省科委审查后报请国家科委验收批准。
2.申请验收的县(市)需要准备的材料:
(1)县(市)科技工作达标总结;
(2)科技工作达标县(市)验收申报书;
(3)本县(市)有关科技工作的规划、计划、具体政策规定文件,有关科技工作达标的资料以及工作成绩的证明;
(4)经济效益证明。

二、验收组织
科技工作达标县(市)的验收,一般由国家科委委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城市科委组织进行,并聘请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专家组成验收委员会,具体负责验收工作。

三、验收方法
1.科技工作达标县(市)的验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分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县(市)科技工作达标的10条标准,又分解为27项具体考核指标。10条标准满分为1000分;各项具体考核指标,按其重要程度和工作难度,满分分别为20分、30分、40分、50分不等。少数几项关键性指标可一票否决。
2.考核验收指标中各项定性指标的考评,可根据日常的调查了解、验收时的现场考察和有关资料及证明评分,除一票否决指标外,各项指标的评分按其工作进展程度,对照0、0.2、0.5、0.8、1五个分档系数,确定实际所得分数。
系数1:按标准要求,工作做得很好。
系数0.8:按标准要求,工作做得较好,但仍需有一定改进。
系数0.5:按标准要求,虽已进行了工作,但差距较大。
系数0.2:按标准要求,工作刚刚开始。
系数0:按标准要求,工作尚未开始。
某项具体考核指标得分=系数×该项指标的满分数
3.对部分定量验收考核标准实行附加分。附加分项目包括:
(1)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覆盖面以80%为基数,每增加5个百分点加一分;
(2)主要农产品单产增长率,以8%为基数,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加一分;
(3)新产品和优质产品产值以15%为基数,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加一分;
(4)以“科技三项经费”占当年财政支出的1%为基数,每增加0.1个百分点加一分;科技基金以50万元为基数,每增加10万元加一分;
(5)近三年科技进步对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贡献份额以较三年前提高5个百分点为基数,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加一分;
(6)农民技术员以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0.5%为基数,每增加0.1个百分点加一分;
4.汇总验收委员会各成员的给分,计算出总平均分和各项指标的平均分,并写出验收意见,填写《科技工作达标县(市)验收证书》。凡总分达到900以上,其中满分为50分的各项指标都达到40分以上,即为达到了验收标准。

四、关于科技进步贡献份额的计算方法
科技工作达标县(市)采用下列公式计算科技进步贡献份额。
Yt Yo Yt Yo
E= [aKt〔————〕+βGt〔—— -- ——〕] ×100%
Kt Ko Gt Go
式中符号含义:
E: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贡献份额。
Yt:报告期国民收入(社会净产值)。
Yo:基期国民收入。
Kt:报告期资金占用额(包括固定资产净值和年末流动资金平均余额)。
Ko:基期资金占用额。
Ct:报告期劳动者人数(从事工、农、建筑、运输、商饮服务业五大生产部门的劳动者人数)。
Co:基期劳动者人数。
a:资金产出弹性系数:a=0.3
β: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β=0.6--0.7

附件2 县(市)科技工作达标验收评分标准表
------------------------------------------------------------------------------------------
| 标准序号 |考核指标| 具体考核指标内容 |标准分| 具体要求检查验收方法及县 |
| |编 号| | | (市)应提供的有关材料 |
|------------|--------|------------------------|------|----------------------------|
| 1 |1—1 | 各级政府和领导确定了|50 | 听取科技工作的全面汇 |
|(100分)| |把科技放在经济发展战略 | |报,检查有关会议记录(每年 |
| | |首位的思想。县(市)领导| |最少召开两次领导班子工作 |
| | |班子具有较强的科技意识 | |会议专题研究科技工作,否 |
| | |和依靠科技进步振兴经济 | |则一票否决。) |
| | |的紧迫感、责任感,科技工| | |
| | |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 | | |
| | |期听取有关科技工作的汇 | | |
| | |报,研究解决科技工作中 | | |
| | |所遇到的问题。 | | |
| |1—2 | 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20 | 建有专家决策咨询组织、 |
| | |的科技方针、政策,坚持决| |重大项目的实施必须经过专 |
| | |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 |家技术论证。 |
| |1—3 | 科技工作列入各级领导|30 | 检查任期目标责任书等有 |
| | |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的考 | |关文件。 |
| | |核范围,并有具体的任务 | | |
| | |目标和考核指标。 | | |
| 2 |2—1 | 县(市)建有由主要领导|20 | 检查提供的有关科技工作 |
|(60分) | |挂帅的科技工作领导组 | |领导组织和办事机构及其工 |
| | |织,负责全县(市)科技工| |作情况的文件和资料。 |
| | |作的组织、协调、督促和检| | |
| | |查,并有相应的办事机构。| | |
| |2—2 | 县(市)各有关部门能够|40 | 提供有关科技工作情况的 |
| | |在党委、政府的统一组织、| |文件、资料及各部门联合发 |
| | |协调下,密切配合,形成合| |出的有关文件。 |
| | |力,共同推动科技工作。 | | |
| 3 |3—1 | 县(市)配备科技副县|50 | 检查提供的科技副乡(镇)|
|(80分) | |(市)长,乡(镇)配备科| |长、科技副村主任的名册及 |
| | |技副乡长,70%以上的行| |有关工作情况的资料,与科 |
| | |政村配备科技副村主任, | |技副乡(镇)长、科技副村主 |
| | |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 | |任座谈。 |
| | |用。 | | |
| |3—2 | 对科技副乡(镇)长和科|30 | 提供已下发实施的有关科 |
| | |技副村主任管理上有制 | |技副乡(镇)长、科技副村主 |
| | |度,业务上有培训,工作上| |任管理、培训、考评等方面的 |
| | |有考评。 | |文件和工作情况。 |
------------------------------------------------------------------------------------------
------------------------------------------------------------------------------------------
| 标准序号 |考核指标| 具体考核指标内容 |标准分| 具体要求检查验收方法及县 |
| |编 号| | | (市)应提供的有关材料 |
|------------|--------|------------------------|------|----------------------------|
| 4 |4—1 | 有分别经人大、政府批|50 | 提供有关规划和计划,检 |
|(80分) | |准的切实可行的科技兴县 | |查落实情况,经人大批准的 |
| | |(市)规划,中长期科技发| |科技兴县(市)规划和与之相 |
| | |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 |配套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
| | | | |必须具备,否则一票否决。 |
| |4—2 | 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30 | 提供已下发实施的有关配 |
| | |动本地区科技进步的具体 | |套政策措施的文件及实施情 |
| | |政策法规和实施措施,并 | |况的总结资料。与部分科技 |
| | |形成重视科技,尊重知识、| |人员座谈了解情况。 |
| | |尊重人才、有利于充分发 | | |
| | |挥科技人员作用的政策环 | | |
| | |境和社会环境。 | | |
| 5 |5—1 | 科技管理体系健全。县|50 | 检查县(市)科委工作条 |
|(100分)| |(市)科委建有与职责范围| |件,提供县(市)科委组织机 |
| | |相适应的组织机构,配备 | |构、工作等方面的资料。与县 |
| | |相应的工作人员和工作条 | |(市)其它部门座谈了解科委 |
| | |件,能充分发挥综合管理 | |工作情况。 |
| | |职能,主动与有关部门协 | | |
| | |调配合,加强业务指导和 | | |
| | |服务,取得社会各方面的 | | |
| | |理解与支持,在推动工农 | | |
| | |业生产和全社会的科技进 | | |
| | |步中发挥先导作用。科技 | | |
| | |人才、成果、情报、专利、| | |
| | |科技档案和技术市场管理 | | |
| | |等方面的业务工作成效显 | | |
| | |著。 | | |
| |5—2 | 县(市)直主要经济部门|50 | 抽查1—2个部门和乡镇,|
| | |和乡镇建立科技管理机 | |提供全县(市)科技管理机构 |
| | |构,有相应的管理人员和 | |建立情况及有关文件。 |
| | |工作条件,有明确的任务 | | |
| | |和工作目标。县(市)对其| | |
| | |有较完善的管理和考核奖 | | |
| | |惩制度,并能充分发挥其 | | |
| | |作用。 | | |
| 6 |6—1 |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健|50 | 提供服务组织建设的有关 |
|(140分)| |全。县(市)、乡(镇)综| |资料,抽查县、乡(镇)、村 |
| | |合或专业科技服务组织已 | |服务组织建设情况。与农民 |
------------------------------------------------------------------------------------------
------------------------------------------------------------------------------------------
| 标准序号 |考核指标| 具体考核指标内容 |标准分| 具体要求检查验收方法及县 |
| |编 号| | | (市)应提供的有关材料 |
|------------|--------|------------------------|------|----------------------------|
| | |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 | |座谈开展服务情况。 |
| | |较强服务能力的技术经济 | | |
| | |实体;大部分行政村建有 | | |
| | |技术服务站(组)等服务组| | |
| | |织。各类服务组织能切实 | | |
| | |有效地围绕农业生产各个 | | |
| | |环节,通过技术经济承包 | | |
| | |等多种形式开展技物结合 | | |
| | |的综合配套服务,形成面 | | |
| | |向产、供、销全程的科技服| | |
| | |务体系 | | |
| |6—2 | 根据支柱产业和区域开|20 | 现场考察1—2个农村技 |
| | |发的需要,建立一批以农 | |术经济合作组织,并提供组 |
| | |民为主体,自主管理、自主| |织章程。 |
| | |经营的实体性农村技术经 | | |
| | |济合作组织。 | | |
| |6—3 | 农业先进适用科学技术|40 | 提供试验、示范项目有关 |
| | |成果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 | |资料。现场考察农业技术综 |
| | |用成效显著。建立不同区 | |合试验、示范区及1—2个支 |
| | |域、不同层次的农业技术 | |柱产业。 |
| | |综合试验、示范区和以科 | | |
| | |技为先导的支柱产业。县 | | |
| | |级安排的试验、示范项目 | | |
| | |不少于10项,乡镇不少于| | |
| | |5项。 | | |
| |6—4 | 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复盖|30 | 由有关部门提供近2—3 |
| | |面达80%以上,农作物优| |年内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情 |
| | |良品种覆盖面达90%以 | |况的资料和证明。由统计部 |
| | |上,主要农产品单产比前 | |门出据产量证明。 |
| | |三年平均水平增长8%以 | | |
| | |上,或在本省区居先进行 | | |
| | |列。 | | |
| 7 |7—1 | 大力推动企业科技进 |50 | 提供有关文件资料。 |
|(140分)| |步,积极开展创建科技进 | | |
| | |步先进企业活动,技术进 | | |
| | |步指标纳入企业承包考核 | | |
| | |的指标体系。 | | |
| |7—2 | 县(市)办骨干工业企业|40 | 抽查部分企业的技术新产 |
------------------------------------------------------------------------------------------
------------------------------------------------------------------------------------------
| 标准序号 |考核指标| 具体考核指标内容 |标准分| 具体要求检查验收方法及县 |
| |编 号| | | (市)应提供的有关材料 |
|------------|--------|------------------------|------|----------------------------|
| | |和60%以上的骨干乡镇企| |品开发机构以及与技术依托 |
| | |业建有技术新产品开发机 | |单位的协议、合同。 |
| | |构,或有稳定可靠的技术 | | |
| | |依托。 | | |
| |7—3 | 引进、应用先进适用技|50 | 提供全县工业企业、乡镇 |
| | |术和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 | |企业科技进步、新产品开发 |
| | |统产业,不断提高企业技 | |的有关材料及由有关部门出 |
| | |术开发能力和管理水平, | |具的证明。 |
| | |培植高新技术企业生长 | | |
| | |点。全县(市)三年内开发| | |
| | |的地、市级以上新产品和 | | |
| | |优质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 | | |
| | |值的15%以上。乡镇企业| | |
| | |产值、利税增长速度和管 | | |
| | |理水平处于本地(市)先进| | |
| | |行列。 | | |
| 8 |8—1 | 县(市)、乡(镇)建有|30 | 提供有关文件资料,现场 |
|(100分)| |农科教统筹的科技培训基 | |考察县(市)、乡(镇)培训 |
| | |地,并做到有场所、有师 | |设施。 |
| | |资、有培训规划和计划、有| | |
| | |相应培训设施和手段。 | | |
| |8—2 |每年有90%以上的农村基|30 | 提供资料及有关部门的证 |
| | |层干部和80%以上的农村| |明。 |
| | |劳动力接受普及性科技培 | | |
| | |训。有10%以上的青壮年| | |
| | |劳动力接受乡(镇)培训中| | |
| | |心以上系统培训,其中5%| | |
| | |以上达到农民技术员资 | | |
| | |格。 | | |
| |8—3 | 企业职工年培训面达 |20 | 提供资料及有关部门证 |
| | |90%以上,技术人员占职| |明。 |
| | |工总数的比例逐年有所提 | | |
| | |高。 | | |
| |8—4 | 科技干部继续工程教育|20 | 提供资料及有关部门证 |
| | |年培训面不低于30%。 | |明。 |
| 9 |9—1 | 建立起多渠道、多层次|50 | 由财政部门出具证明,该 |
|(100分)| |的科技资金投入体系,全 | |项指标一票否决。 |
| | |社会的科技投入不断增 | | |
------------------------------------------------------------------------------------------
------------------------------------------------------------------------------------------
| 标准序号 |考核指标| 具体考核指标内容 |标准分| 具体要求检查验收方法及县 |
| |编 号| | | (市)应提供的有关材料 |
|------------|--------|------------------------|------|----------------------------|
| | |加。“科技三项经费”列入| | |
| | |县(市)乡(镇)财政预算| | |
| | |科目,数额占当年财政预 | | |
| | |算支出的1%以上。 | | |
| |9—2 | 县(市)科技发展基金不|20 | 提供有关文件、证明。 |
| | |少于50万元,并有较完善| | |
| | |的使用管理办法。 | | |
| |9—3 | 县(市)办工业企业和骨|30 | 提供有关文件、证明,抽查|
| | |干乡镇企业技术开发基金 | |1—2家企业。 |
| | |占销售收入的1%以上,做| | |
| | |好金融部门的协调工作, | | |
| | |力争能保证科技项目所要 | | |
| | |求的匹配资金。 | | |
| 10 |10—1| 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50 | 由统计部门出具证明。 |
|(100分)| |入增长高于所在省区平均 | | |
| | |增长幅度。 | | |
| |10—2| 近三年科技进步对工农|50 | 统计部门出具证明,该项 |
| | |业总产值平均增长贡献份 | |指标一票否决。 |
| | |额较三年前提高5个百分 | | |
| | |点。 | | |
------------------------------------------------------------------------------------------
科技工作达标县(市)验收评分汇总表
--------------------------------------------------------------------------------------------
|考核指| | 各 委 员 评 分 | |平均|主要指标及 | |
| |标准分|----------------------------------------|合计| | |备注|
|标编号| |1|2|3|4|5|6|7|8|9|10| |得分|综合达标情况| |
|------|------|--|--|--|--|--|--|--|--|--|----|----|----|------------|----|
|1—1|50 | | | | | | | | | | | | | | |
|------|------|--|--|--|--|--|--|--|--|--|----|----|----|------------|----|
|1—2|20 | | | | | | | | | | | | | | |
|------|------|--|--|--|--|--|--|--|--|--|----|----|----|------------|----|
|1—3|30 | | | | | | | | | | | | | | |
|------|------|--|--|--|--|--|--|--|--|--|----|----|----|------------|----|
|2—1|20 | | | | | | | | | | | | | | |
|------|------|--|--|--|--|--|--|--|--|--|----|----|----|------------|----|
|2—2|40 | | | | | | | | | | | | | | |
|------|------|--|--|--|--|--|--|--|--|--|----|----|----|------------|----|
|3—1|50 | | | | | | | | | | | | | | |
|------|------|--|--|--|--|--|--|--|--|--|----|----|----|------------|----|
|3—2|30 | | | | | | | | | | | | | | |
|------|------|--|--|--|--|--|--|--|--|--|----|----|----|------------|----|
|4—1|50 | | | | | | | | | | | | | | |
|------|------|--|--|--|--|--|--|--|--|--|----|----|----|------------|----|
|4—2|30 | | | | | | | | | | | | | | |
|------|------|--|--|--|--|--|--|--|--|--|----|----|----|------------|----|
|5—1|50 | | | | | | | | | | | | | | |
|------|------|--|--|--|--|--|--|--|--|--|----|----|----|------------|----|
|5—2|50 | | | | | | | | | | | | | | |
|------|------|--|--|--|--|--|--|--|--|--|----|----|----|------------|----|
|6—1|50 | | | | | | | | | | | | | | |
|------|------|--|--|--|--|--|--|--|--|--|----|----|----|------------|----|
|6—2|20 | | | | | | | | | | | | | | |
|------|------|--|--|--|--|--|--|--|--|--|----|----|----|------------|----|
|6—3|40 | | | | | | | | | | | | | | |
--------------------------------------------------------------------------------------------
------------------------------------------------------------------------------------------------
|考核指 | | 各 委 员 评 分 | |平均|主要指标及 | |
| |标准分 |----------------------------------------|合计| | |备注|
|标编号 | |1|2|3|4|5|6|7|8|9|10| |得分|综合达标情况| |
|--------|--------|--|--|--|--|--|--|--|--|--|----|----|----|------------|----|
|6—4 | 30 | | | | | | | | | | | | | | |
|--------|--------|--|--|--|--|--|--|--|--|--|----|----|----|------------|----|
|7—1 | 50 | | | | | | | | | | | | | | |
|--------|--------|--|--|--|--|--|--|--|--|--|----|----|----|------------|----|
|7—2 | 40 | | | | | | | | | | | | | | |
|--------|--------|--|--|--|--|--|--|--|--|--|----|----|----|------------|----|
|7—3 | 50 | | | | | | | | | | | | | | |
|--------|--------|--|--|--|--|--|--|--|--|--|----|----|----|------------|----|
|8—1 | 30 | | | | | | | | | | | | | | |
|--------|--------|--|--|--|--|--|--|--|--|--|----|----|----|------------|----|
|8—2 | 30 | | | | | | | | | | | | | | |
|--------|--------|--|--|--|--|--|--|--|--|--|----|----|----|------------|----|
|8—3 | 20 | | | | | | | | | | | | | | |
|--------|--------|--|--|--|--|--|--|--|--|--|----|----|----|------------|----|
|8—4 | 20 | | | | | | | | | | | | | | |
|--------|--------|--|--|--|--|--|--|--|--|--|----|----|----|------------|----|
|9—1 | 50 | | | | | | | | | | | | | | |
|--------|--------|--|--|--|--|--|--|--|--|--|----|----|----|------------|----|
|9—2 | 20 | | | | | | | | | | | | | | |
|--------|--------|--|--|--|--|--|--|--|--|--|----|----|----|------------|----|
|9—3 | 30 | | | | | | | | | | | | | | |
|--------|--------|--|--|--|--|--|--|--|--|--|----|----|----|------------|----|
|10—1| 50 | | | | | | | | | | | | | | |
|--------|--------|--|--|--|--|--|--|--|--|--|----|----|----|------------|----|
|10—2| 50 | | | | | | | | | | | | | | |
|--------|--------|----------------------------------------|----|----|------------|----|
|总分合计|1000| | | | | |
------------------------------------------------------------------------------------------------

附件3 科技工作达标县(市)验收申报书
县(市)名称: 盖章
负 责 人 :
填 报日 期: 年 月 日
国 家 科 委 制
一、县(市)基本情况
(纸面不敷,请加页)
二、对照县(市)科技工作达标标准自检情况
(纸面不敷,请加页)
三、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及科技进步贡献份额增长情况
四、验收的文件及提供单位
地(市)科委申报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省(市、区)科委审查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国家科委审批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附件4 科技工作达标县(市)验收证书
县(市)名称:
组织验收单位: 盖章
验 收时 间: 年 月 日
国 家 科 委 制
一、科技工作达标活动基本情况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纸面不敷,请加页)
二、验收意见:
验收委员会主任委员签字:
三、验收委员会成员名单
--------------------------------------------------
|验收小组职务|姓名|职称、职务|工作单位|签字|
|------------|----|----------|--------|----|
| | | | | |
--------------------------------------------------
四、县(市)科委工作达标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人员名单
----------------------------------------------------------
|序 号|姓 名|年 龄|文化程度|职称、职务|主要贡献|
|------|------|------|--------|----------|--------|
| | | | | | |
|------------------------------------------------------|
|此栏由申报人员所在县(市)政府加盖公章,予以确认。 |
| |
| 年 月 日 |
----------------------------------------------------------
组织验收单位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省(市、区)科委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国家科委审批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